你能想象,在香港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退休后北上,前往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安度晚年生活吗?这对于港澳长者是享福还是挑战?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65岁以上人口达到了157万人,占到总人数的21%,正式进入了超高龄化社会。
香港公营护理院床位仅1.5万个,轮候需3到5年;私营养老机构费用高昂,多数家庭难以承受。
香港安老院
而在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中,“跨境养老”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014年“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计划”正式推行后,符合条件的香港长者可自主选择入住大湾区内地指定机构。
今年3月,计划覆盖机构已增至15家,包含了广州、深圳、佛山、中山、江门和肇庆6个大湾区内地城市,长者在资助下不仅免食宿、护理及基本医疗费用,还能享受宽敞舒适的养老环境和丰富的社交活动。
广州安老院
深圳光明养老院
这位长者叫冯玫瑰,来自香港屯门,今年四月开始入住位于深圳光明的这家“广东院舍服务计划”指定养老机构。
香港长者 冯玫瑰:
“我来广东养老院是因为独居,以前一个人住太安静,整天对着墙壁和电视,一个月都没人探望,住得很害怕,所以和子女商量申请去养老院,但他们说香港养老院太挤,建议考虑大湾区,我就选择入住了这里。”
“我住的房间是两人间,我特别满足,住得很舒服。”
“这里不同时段、不同地方都有活动,有很多人陪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而且现在每天都在参加活动,早上练八段锦、拍手操,下午写书法、画画或做手工,天天都有新花样。”
“住在这里快满三个月了,最大的变化是身体好多了,以前常犯的哮喘没再发作,血压也控制得很好,可能因为每天都很开心,总想着怎么玩,还认识了很多朋友。”
冯婆婆和她的室友
澳门新街坊长者服务中心
位于珠海横琴的“澳门新街坊”居民区,是粤澳合作的首个综合民生项目,居住于此的均为持有澳门居民身份证的澳门人。
新街坊内设有一家长者日间服务中心,由澳门政府出资兴建,该中心主要为居住在横琴的55岁以上澳门长者及其家属提供服务,包括平价午餐、健康检查、娱乐活动及生活协助等,让老人们在这边也能享受到与澳门同质的服务。
澳门长者 邝雪梅:
“在这里不仅可以参加澳门以前的那些社区活动,还能参加很多当地的活动,我们都说,好像比以前上班还忙。”
体验过该中心服务的澳门长者纷纷点赞,认为它帮助澳门老人更快适应内地生活。
深圳护理养老院
深圳这家护理养老院里藏着许多老年人的“新朋友”——它们有的陪长者聊天、下棋,有的帮忙洗头、做理疗,这些机器人几乎无所不能,把老人们逗得合不拢嘴。
机器人和长者互动
机器人给长者洗头
机器人和长者下棋
深圳护理养老院住户 陈本媛 :
“我们老年人就希望有人跟我们聊天,跟我们玩,这样我们就不孤独。”
深圳养老院住户 董玉芹:
“我觉得和机器人互动的很好,没有烦恼,我们高兴的时候,它也会跟着我们一起高兴。”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未来五年中国养老机器人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预计年增长率约15%。
深圳作为机器人产业重要基地,在这一领域潜力巨大。今年3月深圳发文说,目标2027年前让智能机器人在至少50个大型场景投入使用,养老院和康复中心就在其中。
随着粤港澳三地跨境养老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港澳长者认可并接受北上养老的方式。专家表示,目前粤港澳医疗体系互通正在加速,但要进一步普及港澳长者北上养老,还需克服文化适应和经济基础等问题。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海分院院长曲建:
“首先是文化认同问题。长者习惯了原有生活环境,退休后换至新的文化环境需要适应,包括语言、文化观念、价值体系等。”
“其次是收入标准问题。养老分为纯商业化和福利性两类,纯商业化模式按收费标准提供对应服务;福利性养老虽能保障基本需求,却常缺乏足够资金支撑,这类资金缺口通常由当地政府补充。”
“因此,纯商业化模式相对好办,长者考察认可后即可入住;但福利性养老涉及身份认定等问题,毕竟涉及两地纳税人资金支持,需要深入统筹安排。”
未来随着粤港澳进一步融合、差异缩小,港澳长者北上安老或许将不再前往陌生之处,而更像回到另一个舒适便利的家。
我们期待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中,长者们能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每位湾区老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