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一种新的新型冠状病毒变种出现在南非,其被指定第五种受关注变体(VOC)并被命名为奥密克戎。它在包括中国的全球超26个国家传播,因其极高传播性以及广泛的发病率而引起关注。最近的报道显示,奥密克戎变体表现出更长的病毒脱落周期和较低的复制能力,患者肺部病变显著减弱,这一切都表明,奥密克戎的致病能力低于此前的变体。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院高召兵、副研究员夏冰清发表文章,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对“温和”的致病力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01.研究团队分析比对后发现,在奥密克戎的四个谱系 (BA.1、BA.1.1、BA.2、BA.3) 中,包膜蛋白(2-E)通道跨膜区顶端具有一个高频的自发突变T9I。与原始武汉参考菌株相比,目前已被识别出的奥密克戎变体的一百多个2-E通道突变中,T9I显示出突变的频率更高,高于99.49%。
图1.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体的生命周期图,奥密克戎包膜蛋白中的T9I导致非选择性离子通道形成,伴随着毒性减弱和病毒产生。
团队通过对突变蛋白基本属性、病毒释放与致病力之间相关性等方面的系统观察,发现与野生型通道相比,突变T9I使包膜蛋白2-E通道的阳离子选择性消失、酸敏感度降低,前者可降低其作为致病因子攻击宿主的细胞杀伤和致炎能力,后者则减弱了病毒的释放。这可能首次为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相对“温和”的致病力从分子层面提供了一个解释。
02.尽管奥密克戎的致病力相对“温和”,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引起关注,且无法使我们放松警惕。
突变前景未知难预测
4月28日在《Nature》上刊登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体: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的综述中介绍,尽管我们目前了解到了部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突变点位,但大多数剩余的奥密克戎突变的影响是未知的;因此,我们对有关奥密克戎变体对自然和疫苗介导的免疫力的病毒行为和易感性的理解仍不清楚。
此外,最近出现的奥密克戎新变异株BA.4和BA.5,已在全球20个国家出现,未来是否会有新的变异株出现,其传播性、致病力的走向又将如何皆难以琢磨。
高传播性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体:最新进展和未来展望》中还提到,奥密克戎变体的影响不会因致病性降低而减弱,由于奥密克戎变体的高传播性,医疗保健系统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免疫逃逸带来防控难点
早在今年的3月1日,science news网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就曾介绍,奥密克戎变体似乎改变了形状,以达到隐藏抗体结合部位的目的,从而导致现有疫苗的免疫功能有所削弱。综述中也提到现有证据表明,世界各地使用的主要疫苗对奥密克戎变体的效果明显较差,与S三聚体变异后导致抗体识别受到干扰。
近期我国奥密克戎灭活疫苗进入首期临床试验阶段,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副总裁张云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相较于此前的变异毒株,奥密克戎毒株变异的区域更大,与原始毒株相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面貌”不一样。已上市的新冠疫苗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最初研发的原疫苗保护力下降了60%~80%。
因此,我们仍需提高警惕,做好万全防备,配合各级政府及街道管理规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