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康养资讯

北京的这些会馆,有些大动作……

时间:2023-03-30  记者:未知  作者:未知  来源:新京报报道  点击: 616 次

让首都市民有机会走进会馆戏楼

全新体验一种别样的演出形式

——那是几百年前

落脚京城的外乡人品味家乡戏的“旧时尚”
自去年四月修缮一新的正乙祠重张以来

这里时隔数年再度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从开幕驻场戏正乙祠版《天官赐福》

到《墙头马上》《怜香伴》

以及梅兰芳纪念馆、报国寺

正乙祠将联动创排“会馆有戏”系列剧目

《遇见梅兰芳》之《游园寻梅》

沉浸式曲剧《茶馆》

这座拥有300多年历史的戏楼

重焕起了风采…… 
image.jpeg

▲正乙祠戏楼。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百年戏台,为何再现了光影?

━━━━━

会馆缘何而来?


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政府决定将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地点,由南京正式迁往新都北京。当年各省举人赴京参加“会试”,达五六千人之多,政府虽提供一定的车马费,即“公车”,但来京人员的食宿及其随行人员的住处,却是一大难题。

于是,为举人赴京应试“公车谒选”提供食宿之便的会馆应运而生。首先是安徽芜湖人在北京设置了第一座县馆——芜湖会馆,在此之后陆续出现的有江西浮梁会馆、南昌会馆,以及一座省馆——粤东会馆。

会馆诞生的数百年历史与戏曲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会馆的戏楼不仅为戏曲的发展与革新创造了条件,也为观众观戏娱乐提供了场地,正是由于各地人士对地方戏的需要,促进了多剧种进京,繁荣了这些剧种的同时催生出了京剧的诞生。

外地人士来京,想看家乡戏,会馆便成为了大演地方戏的舞台。于是,湖广会馆唱汉剧,河南会馆唱豫剧,江西会馆唱赣剧,山西会馆唱蒲剧,广东会馆唱粤剧,安徽会馆唱黄梅戏,扬州会馆唱昆曲,河北会馆唱梆子戏,各种地方戏纷纷在同乡会馆中上演。正是有了会馆让各地的戏曲在京城百花齐放,给各剧种提供了彼此交流、融合的空间,促成了乾隆末年的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了融合多剧种的皮黄戏,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由此诞生。

会馆也是红色文化蕴蓄之地。早期的革命先驱、共产党人将会馆作为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区域,如李大钊、毛泽东、贺龙等人。1918年12月22日,李大钊与陈独秀在安徽泾县新馆创办了“五四”时期的进步政治刊物《每周评论》,以“反帝、反军阀、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革命运动”为创刊宗旨,泾县新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喉舌之地。同时,以浙江绍兴会馆为代表,这里也是近代许多名人经常活动的场所,蔡元培、钱玄同、鲁迅等都曾住过浙江绍兴会馆。其中,鲁迅在该馆的“补树书屋”里写下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著名小说。



━━━━━

会馆重生



戏楼历史从100年到400年不等

2021年7月以来,

北京市已确定了七个会馆旧址

作为“演出进会馆”的承载地


众多会馆以这种方式集体亮相

这在会馆核心功能废止后的近百年尚属首次

那些对会馆怀有深厚情感的人有理由相信

会馆重生的时机已经到来



湖广会馆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五次来到北京湖广会馆,梁启超、马寅初等均在馆内做过相关主题演讲;许多梨园界名家,如谭鑫培、陈德霖、梅兰芳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image.jpeg


湖广会馆自1996年修缮一新后,一直是京戏表演的重要场所。重张二十余年,湖广会馆已形成集公益功能和商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相继推出了京、津两地鼓曲名家演出专场,相声演出专场,坚持几十年,每周一次的“赓扬集”百年老票房活动,至今已演出一千多场,成为国内最大的京剧票房。


安徽会馆


安徽会馆作为北京现存体量最大的会馆建筑,前身是著名的孙公园,是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的别业。


随着李鸿章的去世,加之八国联军的破坏,安徽会馆逐渐陷入困境,当时会馆与前孙公园皆被德军占用为司令部。

image.jpeg

image.jpeg

2006年6月,安徽会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从此之后“京城第一会馆”的腾退、保护、修缮、开放、利用等一系列工作也被正式提上日程。


正乙祠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室内剧场,被称作“中国戏楼活化石”,百戏之祖的昆曲曾在此作场,也见证了京剧的兴起与发展,众多昆曲、京剧大师都曾在这里演出,命运不济时也曾沦为仓库、兵营、煤铺。

image.jpeg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乙祠被改为北京市教育局招待所,20世纪90年代,一位来自浙江的企业家偶然路过,看到破败不堪、岌岌可危的正乙祠,决定独立出资修缮经营,再续老戏楼与浙商的缘分,才重新恢复戏楼本貌。2019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深入调研后决定,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


台湾会馆

image.jpegimage.jpeg

作为在京台胞交流聚会的活动场所,由于会馆原有面积狭小、交通不便、设施陈旧,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随着整个前门地区修缮整治工程的全面推进,2009年6月24日台湾会馆的修缮扩建工程正式开工,总建筑面积由原来的400平方米增加到3800多平方米。在原址扩建后,台湾会馆成为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直接管理的对台交流中心,于2010年开幕,成为大陆与台湾友好往来的重要文化空间。


临汾会馆

image.jpeg


临汾会馆,位于西打磨厂街105号。据记载,此地原是山西临汾县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五行商人的会馆。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906年民政部档案全宗和1947年北平市政府社会局调查登记表记录,该馆系明初建造。该院落原为居民院落,于2015年完成了腾退修缮。2017年8月1日,临汾会馆作为北京首家会馆文化陈列馆对外开放。


颜料会馆


image.jpeg

颜料会馆由山西省平遥县颜料、桐油行在京商人集资创建于明代中叶,是京城创立最早的晋商会馆之一。


从2022年开始,一群喜爱相声的北京孩子组成的新兴相声团体“大逗相声”经常在颜料会馆进行专场演出。近日,这里正在上演一场由中国评剧院演出的《折子戏》经典唱段专场,也是北京演艺集团2023年重启颜料会馆新一轮“会馆有戏”常态化演出后的首场演出。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这里还将上演课本剧《课本中的北京》、中国杂技团杂技魔术专场、北京曲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京味儿曲艺》相声、鼓曲专场等形式各异的演出。


北京市2021年起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专门研究制定

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

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

让更多文艺精品走进群众生活

形成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新消费

繁荣兴盛首都文化

发挥会馆旧址在保留城市文化记忆

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可以说

会馆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亲历者

也是古都文化开放融合

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


推荐文章

推荐企业

更多>>

关于我们 | 团队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2025 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京ICP备202004167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6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