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字头“经济发展中心”涉嫌假冒被立案调查,旗下公司刚与湖北随州签百亿项目。近日,上海报业集团界面新闻一则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文章指出,在过去不到两年时间里,一家涉嫌假冒国资委下属事业单位的机构,通过设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或参股,控制企业达数百家,涉及新能源、航空航天、产业园开发等多个领域,介入地方招商引资项目。
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初,湖北随州市政府与一家名为“航投未来能源公司”的企业签署158亿元投资协议,该项目背后的投资主体——“航投未来能源产业链管理有限公司”的国企背景,疑点重重。其股权链条层层穿透后,最终指向一家名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机构,而该机构被市场监管部门标注为“涉嫌假冒,已立案调查”。
8月20日,涉事公司的登记机关——江西上饶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证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并不存在,其名下公司为“假国企”,目前正在通过公告程序,撤销其登记。
以“假国企”身份与地方政府签下百亿级项目合作协议,这场看似荒诞的骗局背后,暴露出的却是监管体系的失灵、审批流程的漏洞,以及政绩冲动的痼疾。然而,假冒国企的危害远不止于经济诈骗。从过往案例看,这类“李鬼”企业,凭借“国字号”光环,在招投标中挤走其他企业,在融资时获得更低利率,在合作中骗取地方政策倾斜,严重干扰破坏市场公平。
更棘手的是,这类“假国企”伪装手段甚或已形成“专业产业链”:从伪造国务院直属单位批文,到虚构多层股权穿透,再到私刻公章、伪造财务报表,造假链条覆盖企业设立、运营、合作全周期。某地曾曝光的“中广通”系列假国企,甚至能提供盖有“国资委”红头文件的授权书,让一些地方单位与基层干部难辨真假。那么,这些“假国企”为何能一骗再骗?
其一,制度设计缝隙为造假留下可乘之机。现行企业登记制度以形式审查为主,登记机关对章程、资质文件多采取“书面信任”原则,这在便利市场准入的同时,也为专业造假留下空间。本案中,假冒机构正是利用这一制度特点,通过伪造“事业法人”资质,轻松完成工商登记。更值得关注的是,有的地区为追求审批效率,将本应多部门联审的事项简化为单线操作。例如,江西上饶市场监管部门在办理该机构登记时,既没有与国资监管部门数据互通,也没有启动跨层级核验,仅凭企业自证材料便完成登记,客观上形成“九龙治水”的监管盲区。
其二,政绩驱动的认知偏差让骗局轻易“通关”。在“项目为王”的发展语境下,有的地方为追求“28天签约”“百亿投资”的政绩亮点,陷入重规模、轻质量的招商误区。随州“航投未来能源”案例中,虚构的国企背景恰好契合地方打造新能源产业标杆的需求,当地干部急于抢占发展先机,对合作方资质的实质性审查层层“放水”。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思维惯性,使得明显异常的“国企身份”未被及时识破,导致公共资源被套取、政府公信力受损。
其三,破解“假国企”困局须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要织密制度之网,修订完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将关键资质核验纳入法定程序,建立市场监管、国资监管、税务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平台,对企业股权结构、实际控制人等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强化技术赋能,运用区块链等新技术固化保存企业登记材料,依托大数据监测异常股权变动,对短期内频繁变更股东、跨区域注册关联企业等行为自动预警。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将项目后续运营绩效、合规性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减少重签约、轻落地的短视行为。建立招商责任追溯机制,对因失职导致重大损失的责任人严肃问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假冒国企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惩治力度。同时应大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让诚信成为社会各方的共识。
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到优化营商环境,本质上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击“假国企”不是要收紧市场准入,而是要通过精准监管,切实守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当制度漏洞被填补、技术手段更精准、政绩观更理性,那些企图钻空子的“假国企”终将无处遁形。这不仅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