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家里药箱,是不是总能发现几盒早已过期的药品?10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家里过期药,究竟咋处理?》一文,道出千家万户的共同心声——过期药该如何处置。
《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显示,中国约有78.6%的家庭配备小药箱,但超80%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药箱的习惯,全国每年产生过期药品约1.5万吨。这一数字背后,既是家家户户药箱里的“烦心事”,更是关乎用药安全、环境保护与公共治理的系统性民生考题。从买药到扔药,有几个关键环节需留意。
买药别冲动:别让“救命药”变“过期药”。如今,线上线下买药非常方便,出门就是药店,手机一点当天便到。可这方便劲儿背后,却藏着一个大隐患——乱囤药。过去医院“大处方”常见,大夫图省事开半个月的量,结果药还没开封就过期。对此,国家早有规定:普通药最多开7天,慢病需备案才能多开药。现在,降压药从开两个月改成一个月,刚开始可能有人觉得麻烦,听药师一说“药放久了失效还可能变质”,许多人才明白政策是为咱百姓好。
然而,有的药店为冲业绩,搞“买二送一”“满减优惠”忽悠人囤货,与科学用药背道而驰。其实,解决这类问题并不难。比如,增加“线上续方+社区代取+送货上门”一条龙买药服务;再如,对药品诱导囤货销售行为,给予扣分罚款等相应处罚。政策有力度,民生才更有温度。
存药要上心:“救命药”变“要命药”就在一转眼。有人觉得过期药是普通垃圾,殊不知,青霉素过期会起过敏反应,磺胺类药伤肝肾,更别说随手扔地里可能滋生超级细菌。更有个别无良商家卖过期药,还有黑心商贩捡过期药重新包装,背后的隐患不容忽视。
过期药如何正确处理?先拆包装碾碎药片,抗癌药、麻醉药这些特殊药品须交给医院处理。一些社区会有专项回收活动,药店门口也有智能回收箱,扫码就能叫专人来收。同时,部分农村地区需加强宣传,切记不能把过期药混着农药扔地里。
治理靠合力:政府、药店、居民一个都不能少。根治过期药难题,还得打组合拳。广东的“家庭过期药品回收联盟”,三年收了1800多吨过期药。药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巡查,社区、村卫生室合理设置回收点,完善“回收-运输-销毁”的全程追踪系统,切实守护公众健康与生态环境安全。
更关键的是转变观念。以前是“小病硬扛”,现在是有点不舒服就囤药,流感一来板蓝根脱销,其实是“宁可信其有”的心理在作怪。倡导公众养成“备药不囤药”的习惯,社区可定期上门讲解用药指南,学校把安全用药纳入健康课,医生随访时多叮嘱两句,让科学用药真正入脑入心。
家庭小药箱连着大民生。家庭药箱的“安全绳”,一头连着医疗机构的“精准开方”责任,一头连着监管部门的“回收网络”建设,更连着每一位居民的“科学用药”认知。过期药问题看似微小,却是检验民生服务精细化程度的“试金石”。
唯有打通药品“开、存、管、弃”全链条的治理堵点,让政策更有温度、回收更加方便、观念更趋科学,把“过期药烦心事”变成“用药安全顺心事”,真正实现“药尽其用,药到病除”,为健康中国筑牢“微观防线”,真正守护好每个家庭的用药安全,筑牢健康中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