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 李德金
“人生七十古来稀”。面对“唐诗宋词”歌老颂老的诗句,好像有一股“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洪流在我胸中涌动。回放14年的退休生活历程,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走上了“业余爱好”可以“修身养性”的道路。今天下午——2025年11月14日下午3点,我有幸参加人民日报社离退休干部局召开的老同志作者读者专题座谈会,想以此为题与大家一块切磋退休生活的意义和收获。
“花甲之年”“重操旧业”,一干就是10多年,为“业余爱好”找到了“用武之地”。2012年2月,我从人民日报海外版退休,先后在人民日报干了35年编辑兼记者工作,从事夜班编辑工作长达20年。当年,除了上夜班,白天还出去采访,写了约有近300万字的新闻通讯报道稿件,有的报道在国内外起到了较大宣传效果。在时政统战报道中,我采访报道过王光英、王光美、屈武、费孝通、雷洁琼、程思远、赵朴初、霍英东、马万祺、邓朴方等国内外和海内外知名领导人,还参加过多年的全国“两会”采访报道工作。我曾在社内外多次获得新闻一、二、三等奖。除此之外,1979年6月,我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第一批援藏干部还在西藏日报干了3年,采访报道过西藏自治区有关领导和农牧民。那时是我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民日报社工作的第二年,在那里,我靠骑自行车采访,炼就了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功,积累了从事新闻采访的经验,提高了写稿质量。时至今日,我对援藏工作仍怀有一颗感恩之心!退休后,我原以为可以轻轻松松自由自在地安度晚年,没有想到,一时不知所措的感觉使我又“重操旧业”,经老干局有关领导的推荐,光在中国报协主办的中国报业杂志社一干就是十个年头。它成就了我在职时喜欢写稿的爱好。有了这个平台,受环境影响,我在干好检查校对编审工作的同时,又不由自主地提笔写起了文章,虽然这个时候写文章已是“业余爱好”,但劲头很足。只要有时间,坐在电脑桌前,一篇文章很快就可以草拟出来,致使我一天到晚除了干好“返聘工作”,就是“写写画画”,好像这就是我退休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唯一爱好”“唯一追求”。这些年,我先后在社内外纸媒和社内外网媒刊用的文章,加起来可以出一本散文通讯集。现在回忆起来,令我感到欣慰的不仅仅在于此,还有一个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写文章可以“修身养性”。原来,我遇事性格比较急,后来,通过写文章需要冷静思考,需要专心致志,需要查阅资料,需要“引经据典”,需要“举一反三”……在这些“慢节奏”中,使我的性格也慢慢地变得温和了许多,脑子反应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似乎越来越灵活了。这说明写文章现在对我来说,即使是“业余爱好”,也可以锻炼身体,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同时,它对丰富充实退休生活也是大有益处的。我曾“以文会友”,为社内外几位教授级朋友写过书评,对他们从事新闻工作从事教育工作从事创作工作取得的娇人成绩通过社内外有关媒体加以宣传推广。十几年来,我因“业余爱好”而不断扩大了退休社交生活圈,认识了不少退休老同志,结识了不少文字朋友工人兄弟,与他们一起谈天说地,交流退休生活经验,一起在金台苑散步锻炼身体,一起随老干局开展春游秋游……感到无比心情舒畅,无比逍遥自在,真想大喊一声——我还要“再活500年”!
“发挥余热”乐在其中。结束返聘工作,回到退休状态,经过一个过渡期,已由不习惯逐渐地变成热爱退休生活了,因为退休之后,实践证明各方面都充满自由,可以做很多自己想干的事情。受“夕阳红”精神鼓舞,我在十几年的退休生活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弘扬正能量。为此,我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所见所闻符合宣传要求,有学习借鉴意义,我都要为他们“发挥余热”,利用“业余爱好”,为他们“舞文弄墨”,写一篇带有宣传性的散记或者游记,供社内生活、金台通讯、金台唱晚等有关媒体选用,让我的“业余爱好”在一篇篇“发挥余热”的“示好”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我感到好像又年轻了许多,还想为丰富退休生活去东奔西走,让我的退休生活再添新的色彩。去年2024年,我匆匆忙忙地草拟了一本《中医世家的故事》书即将正式出版。这虽然不是什么精品力作,但它却能反映出我“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的就这么一点个人爱好个人嗜好。今年10月29日上午10点,人民日报社离退休干部局在金台苑组织举办“趣动金秋 礼敬重阳”老同志趣味游园会活动,有一位刚退休的同事对我说,他喜欢看我写的反映家乡记忆家乡变化的文章,有麦浪滾滾,有水果飘香,有袅袅炊烟,有鸡鸣狗吠,充满田园生活气息,他觉得挺有意思。类似这样“温馨礼赞”“关心有加”的鼓励话语,我听到不少,有来自老同志的,也有来自在职的同仁。但他们这不是夸奖我文章写的好,而是在表扬社内生活、金台通讯、金台唱晚三个平台办的好。因为如果没有这三个平台,他们是看不到我写的文章的。这说明这三个平台为老同志服务见到了成效;这三个平台办到了老同志的心坎上了;老同志需要有这样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大家各居一方,虽然不能经常见面,但通过这三个平台,可以交流彼此的退休养老的“心得体会”。总之,在这里,我衷心地希望这三个平台多刊登一些“接地气”有“烟火味”的文章;衷心地希望这三个平台越办越好,成为老同志“修身养性”的“良师益友”。
作者 李德金 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