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这一重要部署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让扎根群众、服务人民的文艺创作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说到新大众文艺,这两天在常州,听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大众篆刻分会的领导介绍了他们举办的印记祖国系列活动,收获很大,启示颇多。
早在今年7月1日,我写过一篇文章《文以载道 印可传心——“印见荣光——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全国职工篆刻作品展”观后》,文章发表在这个公众号后反响热烈,有许多网站和公众号转发。有一个读者叫苏赢,在评论区留言:“文以载道,此道正是“印记中国,传播文化” 的大道;印可传心,此心正是“保卫汉字,传承文明”的初心。大众篆刻,正是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的创新探索,生动实践,鲜活写照和典型范本。”
再早,6月9日,我还写过一篇文章《方寸篆印藏京脉 千年中轴耀华章——初读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集》,发表在公众号后,受到好评。
这两篇文章写的都是印记中国系列活动中的两个有影响的活动。
昨天,11月14日,在常州大学中国企业出海研究院举办的活动上又聆听了关于11月7日隆重开幕的“印记园区 印向未来——苏州工业园区大众篆刻作品展”的介绍,深感“印记祖国”系列活动以大众篆刻这一独特艺术形式为切口,生动诠释了新大众文艺“群众创造、科技赋能、时代表达”的核心内涵,为践行四中全会精神提供了鲜活样本。

大众主体:新大众文艺的根基所在
新大众文艺的核心特质在于“大众”,即打破专业壁垒,让人民群众从文艺欣赏者转变为创作主体。篆刻艺术曾长期被视为“小众雅玩”,局限于书斋文人的圈层,而“印记”系列展览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构建起全民参与的创作生态,恰是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要求的生动实践。
在今年6月30日盛大开幕的“印见荣光”展览中,500枚入展作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广度。创作者中既有西泠印社名家的精工之作,更有国网公司普通职工、职业院校师生、香港中文大学学子等各行各业的爱好者。国网公司建立150多个“印吧”,组织职工集体创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作者将篆刻与工业设计结合,创作出“集体合同”等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作品;香港中文大学学子以“香港海员大罢工”印章铭记历史,让不同群体的心声通过金石得以表达。这种不分职业、不分年龄、不分地域的参与热情,让篆刻艺术从书斋走向车间、校园、社区,成为大众表达情感、记录时代的文化工具。
苏州工业园区的展览同样凸显“大众”底色。信达药业、华兴源创等科技文化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历程创作特色印章,将企业故事融入篆刻艺术;园区各街道、学校及国资公司的创作者们通过作品传递基层心声;普通市民在数字篆刻体验区亲身参与制印,感受创作乐趣。正如四中全会精神所倡导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广泛参与,大众篆刻让每个参与者都能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角,在创作中增强文化认同,在交流中凝聚精神力量,彰显了新大众文艺“全民共创、共享共赢”的鲜明特征。
这种大众主体的回归,本质上是文艺初心的回归。新大众文艺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全体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一线职工看见自己创作的印章与名家作品同堂展出,当普通市民的文化表达获得尊重与展示,文化自信便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这正是四中全会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守正创新:新大众文艺的活力源泉
四中全会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也是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路径。“印记”系列展览以篆刻艺术为载体,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基础上,通过材料、技术、形式的全方位创新,让古老艺术焕发时代活力,为新大众文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材料创新打破了“石章独尊”的传统局限。“印见荣光”展览中,工程院院士团队研发的“空心玻璃微珠”(俗称“工业面粉”)成为热门印材,其物美价廉、可塑性强的特点,让印章实现“想多大就多大、想什么颜色就有什么颜色”的创作自由,五彩缤纷的视觉效果极具吸引力。此外,树脂、石膏、废旧砖块、玻璃纤维等新材料层出不穷:“大生产运动”印章选用废旧砖块为材,印面斑驳肌理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刻文形成强烈呼应;“百年荣光”印章采用树脂3D打印,分层染色技术呈现红金渐变效果,恰似百年工运的波澜壮阔。苏州工业园区展览则引入陶瓷、空心玻璃微珠等十几种新材料,让传统篆刻在材质表达上实现多元化突破。这些创新既解决了传统印材资源有限的问题,更通过材质与主题的契合,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文化寓意。
技术赋能重构了创作与传播逻辑。电脑设计、机器刻制、3D打印、彩色喷绘等现代技术的应用,让“以刀代笔”不再是唯一路径。“小刀郎”篆刻程序将六种篆体字库数字化,创作者通过平板电脑触控笔即可完成设计,效率与精度远超手工;“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等印章运用新雕刻技术,在玻璃微珠表面形成细腻磨砂质感,线条虚实变化堪比传统“冲刀”“切刀”技法;苏州展览的主题印“印记园区 印向未来”以园区地标为造型,通过全息棱镜技术动态呈现,让江南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活力完美碰撞。这种技术革新并非对传统的否定,而是通过“科技+艺术”的融合,拓展了创作的可能性,让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达成完美和解。
形式创新让文艺表达更具时代感。“印见荣光”以“领航—抗争—图强—弄潮—领跑—劳模”六大板块构建叙事脉络,每一方印章都是历史的切片,串联起中国工运百年壮阔画卷;苏州展览则通过“印记园区”与“印向未来”两大篇章,既展现园区从水田洼地到创新之城的蝶变,又呈现国家发展成就与人民生活变迁。同时,跨界融合成为创新亮点:《一张蓝图绘到底》主题沙画联合北京、南京、园区三地师生,以创新教育实践助力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实现“沙画+美术+篆刻”的创意融合;展览期间推出的芭蕾和音乐快闪、《大众篆刻十八讲》读书分享等活动,打造“1条文旅线路+2堂专家课+3个场景体验+N场巡展”的多元形态,让篆刻艺术与更多文艺形式碰撞出火花。这种创新既坚守了篆刻艺术的文化内核,又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形式,完美诠释了新大众文艺“守正不守旧、创新不越界”的发展逻辑。
以文化人:新大众文艺的价值追求
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发展,最终要落脚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导向。四中全会提出繁荣新大众文艺,核心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印记”系列展览以篆刻为媒,将时代精神、历史记忆、价值理念融入金石之中,实现了思想引领与艺术审美、文化传承与精神培育的有机统一。
在价值引领上,大众篆刻成为时代精神的“镌刻者”。“印见荣光”展览以25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组印开篇,“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等印文,以庄重篆法彰显思想引领力;百位劳模肖像组印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具象化,王进喜印章的钢铁纹理、袁隆平印章的稻穗纹路、张桂梅印章的温润光泽,让英雄模范的精神特质可触可感。苏州展览的“印记园区”板块,通过“领航擘画”“勇立潮头”等篇章,将园区发展成就与时代精神融入印章,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国家发展的壮阔历程与城市进步的鲜活实践。这些作品以艺术之名传扬主流价值,让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通过篆刻艺术深入人心。
在文化传承上,大众篆刻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篆刻艺术承载着汉字文化的精髓与东方美学的特质,“印记”系列展览让这一古老艺术走进当代生活:年轻人通过3D打印、数字设计感受篆刻魅力,老艺术家通过传统技法与现代材料的结合实现艺术突破,不同群体在篆刻创作中达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印六言”理念(印言美、印言志、印言情、印言趣、印言事、印言史)的践行,让篆刻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印所寓意的,传统艺术只有融入时代、贴近大众,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这正是新大众文艺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在精神凝聚上,大众篆刻成为情感共鸣的“纽带”。无论是工运历史的集体记忆,还是园区发展的共同见证,抑或是普通人的生活感悟,都通过印章这一载体实现情感表达与价值认同。“印见荣光”中“延安工人学校”印章让观众重温革命岁月,“12351工会服务职工热线”印章见证新时代工会服务的转型;苏州展览中《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卷轴钤印仪式,让参与者共同见证城市发展的荣光。这种情感共鸣跨越时空、连接你我,让不同群体在文化参与中形成精神合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动力。
实践启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路径
“印记”系列展览的成功实践,为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提供了深刻启示。新大众文艺的发展,需要坚持大众主体、科技赋能、价值引领、守正创新的有机统一,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性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根本。新大众文艺的生命力在于群众参与,要像“印记”系列展览那样,搭建更多便捷、开放的创作展示平台,通过“印六进”等推广模式,让文艺活动走进企业、学校、社区、乡村、景区、国际,降低参与门槛,鼓励全民创作,让人民群众成为文艺繁荣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
强化科技与文艺的深度融合是关键。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新大众文艺发展打开了巨大空间,要充分运用数字设计、3D打印、全息投影等现代技术,创新文艺创作方式、传播路径和展示形式,让传统文艺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创作主题化、设计数字化、材料多元化、制作智能化、推广网络化、应用生活化”,增强文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
坚守文化根脉与价值引领是核心。新大众文艺既要创新表达形式,又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审美境界;要像大众篆刻那样,将时代精神、主流价值融入文艺创作,避免泛娱乐化、同质化倾向,推动“算法向善”,营造风清气正、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环境,让文艺作品成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精神力量。
完善推广传播与长效机制是保障。要建立健全新大众文艺的推广体系,通过巡展、跨界融合、文创开发等多种形式,扩大优秀作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要加强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与大众创作者交流合作,形成“专业引领、大众参与、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让新大众文艺在常态化、长效化发展中不断焕发新活力。
四中全会为繁荣新大众文艺擘画了宏伟蓝图,“印记”系列展览的实践则让这一蓝图有了生动注脚。大众篆刻的兴起,不仅让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彩,更彰显了新大众文艺“大众创造、科技赋能、时代表达、以文化人”的鲜明特质。
面向未来,只要我们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就一定能推动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焕发生机,让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增强文化自信,为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作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党委书记 李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