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至18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对新征程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
思想的光芒,总能穿透时空,引领前行的方向。2020年11月,一个标志性会议载入党的史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召开,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这犹如树立起一座巍峨的里程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崭新航向。
过去五年来,宪法权威在全社会得到尊崇,与之相配套的法律规范体系与时俱进、日臻完善。“一规划两纲要”的宏伟蓝图从纸上走入现实,构筑起法治中国建设的“四梁八柱”。我们见证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竞相迸发;进行着执法司法专项检查的深耕细作,守护着公平正义的生命线;坚持运用法治方式惩治犯罪、化解矛盾,维护着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一切深刻变革的源头活水,正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五年的实践证明,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波澜壮阔,成就非凡,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新篇章铸就了最坚实的法治根基。
法治中国建设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始终与改革发展稳定同频共振。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面临新挑战,社会稳定面临新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法治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它既为改革划定底线,也为创新提供空间;既为发展保驾护航,也为公平筑牢防线。这种协同并进的理念,正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智慧所在。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在推进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完善司法责任制,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健全法律服务体系,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每一个案件的公正审理,每一项执法决定的依法作出,都在累积着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任。这种信任,正是法治社会最坚实的基础。
法治建设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承担着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体现在制定政策法规上,更体现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上。法治工作部门则需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确保每一部法律的实施都能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与此同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当遵守法律成为社会风尚,当运用法律成为生活习惯,法治中国的基础就将更加牢固。
面向未来,法治中国建设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高质量发展需要法治营造更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法治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维护,需要法治构筑更加坚固的防线。特别是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
推进法治建设既需要战略定力,也需要历史耐心。法治文明的培育非一日之功,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重要的是,我们正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每一次立法质量的提升,每一次执法行为的规范,每一次司法公正的实现,都在为法治中国大厦添砖加瓦。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法治中国的新蓝图已经绘就。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法治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保障作用。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见证并参与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让法治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也照进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