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康养资讯

“小小斗室”暖寒冬 初心传承聚人心

​ ——邢台王常青抗战实物红色展览馆见闻录

时间:2025-11-24  记者:   作者:李德金  来源: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  点击: 17761 次

乙巳初冬,邢襄大地寒意渐浓,而古玩城六楼一间百十平方的“小小斗室”内,却始终涌动着炽热的红色暖流。这里便是“王常青抗战实物红色展览馆”,它凭借丰富的藏品和厚重的红色底蕴,成为河北省邢台市冬日里最具温度的文化地标,吸引着不同群体纷至沓来。

今年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的波澜壮阔场景让红色收藏家王常青心潮难平,萌生了创办红色展馆的念头。在市级老领导周国江、赵庆钢、谷志科等的关心指导下,邢台市民间收藏家协会老领导、顾问刘兆铎,会长贾一星、秘书长邢学东给予了积极支持。他们携手资深媒体人、策划策展人华兴全力进行展馆筹备。中秋国庆假期,大家放弃休息,奔波购置展台、搭建展架,将王常青30余年悉心收藏的1000多件红色文物分类梳理、逐一陈列,让沉睡的抗战实物重焕光芒。

WeChat445312b75b655dadef02fa3306318d70.png

图为收藏的1000多件红色文物

展馆消息悄然传开,参观者络绎不绝:既有自发而来的普通百姓、外地游客,也有外国友人专程探访,更迎来了邢台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赵伟、副主任刘来清,邢台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振旭、邢台党史研究会秘书长张彦斌等专业人士。他们细细端详每一件文物,对王常青的坚守与情怀赞不绝口,一致认为这座小展馆不仅是红色文物的集中展示地,更是“传承爱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地,为邢台红色文化传播搭建了鲜活载体。

 小小展馆,承载着厚重的家国记忆;红色暖流,驱散了冬日的凛冽寒意。王常青抗战实物红色展览馆以初心为火,用文物为证,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参观者心中潜移默化、生根发芽,成为邢襄大地上冬日里的一轮暖阳,照亮了红色文化传承的新征程。11月7日下午,邢台市收藏协会一行13人在会长贾一星的带领下,专程来到该馆进行参观调研,其目的旨在深入交流红色收藏经验,共同探寻红色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时代精神。

调研过程中,协会同仁们在王常青的细致讲解下,逐一观摩了馆内陈列的珍贵革命文物、历史文献与影像资料。每一件展品都如同一个时代的坐标,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激情燃烧的岁月,引发了在场所有人的强烈共鸣与深入思考。大家时而驻足凝望,时而低声交流,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中。

值得一提的是,协会监事长门文奇在活动中还向王常青捐赠了一件自己收藏多年的红色文物。大家在观看中,称赞展览馆所陈列的藏品可谓是一部立体的太行抗战史——从129师战士用过的锈迹斑斑的大刀,到浆水抗日军政大学学员遗留的学习用品,这些文物生动再现了革命先辈的战斗与生活场景:抗大师生用子弹壳磨成的钢笔、以锅底灰调水制成的"墨水",印证着"山头是黑板,行军即课表"的艰苦办学岁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布告字迹斑驳,仍能辨识出当年政权建设的清晰脉络;冀南银行的纸币与印钞工具,则诉说着八路军打破经济封锁的艰难历程——这家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曾在近9年时间里发行2012亿冀钞,为抗战胜利筑牢了经济根基。

 WeChat5e4aa47429b8e4e293fbe167b8586e5c.png

图为红色红色珍藏品

这些珍贵藏品的背后,是一位收藏者的执着坚守。1993年,为完成姥姥寻找八路军舅舅的遗愿,王常青踏上寻亲之路。虽未得亲人音讯,他却在接触无数革命家庭后,产生了收藏红色文物的念头。作为月薪三四百元的家具油漆工,他每月要花七八百元收购文物,甚至因入不敷出被妻子"赶"出家门,转而租房存放藏品。"在我眼里,它们不是旧纸张、铁疙瘩,是珍宝,是传承",这份执念让他30年来"只收不卖",终成千件藏品的规模。

如今,身为邢台市收藏家协会红色专业委员会主任的王常青,正通过展览馆让这些红色文物"活"起来。当参观者指尖拂过抗大教材的扉页,凝视冀南币上的岁月痕迹,那些沉睡的文物便化作可触可感的历史。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更是对"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抗大精神的延续。                          

 

(作者:李德金 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红色文化党建网编委)


推荐文章

推荐企业

更多>>

关于我们 | 团队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2025 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京ICP备202004167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6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