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时政资讯

鼓岭情缘,牵起跨越太平洋的“乡恋”

时间:2025-11-26  记者:   作者:   来源:人民网  点击: 18952 次

43a888f7-d0dc-4c5d-a8a8-8273bbfdf9a0.jpg

加德纳夫人(前排右三)与人民日报记者柯月霖(前排左二)、吴绮敏(前排右二)、《啊,鼓岭!》作者刘中汉(后排右三)在福建福州市鼓山风景区“鼓顶”合影留念。

2d403ea7-a4c7-4420-8370-ed8232356dc1.jpg

加德纳夫人与鼓岭村民共话早年的轶闻趣事。

65054791-bbdd-4828-8b25-caab5b2f1853.jpg

2023年6月28日,中美各界人士在鼓岭共同植树。
以上图片均为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提供


  闽江之畔、鼓岭之巅,一段中美民间友好交往的佳话,一再被世人念记,传递可贵的和音。

  鼓岭情缘的引力波一年一年传递着,映射中美两国民众心之所愿——

  2025年7月,以“歌唱和平”为主题的“鼓岭缘”中美青少年合唱周举行,来自中美两国的近30支青少年合唱团、1000多名青少年相聚中国,激荡起珍爱友谊的宏大声浪。

  2024年12月20日,以“跨越文化差异  传承友谊信任”为主题的鼓岭论坛在北京举行,150余位中美嘉宾相聚人民日报社,畅抒心声、共瞻未来,汲取精神力量,续写鼓岭故事新篇章。

  2024年6月24日,“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在福建省福州市开幕,来自美国的200余名青年与300多名中国青年热烈交流。

  2023年6月28日,“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在福州举行,美国友好州市代表、友好组织和友好人士代表、跨国公司代表、留学生代表等走进福州,同中方各界代表共话友谊与合作。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先后向“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和“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致贺信,表示“鼓岭之友”的经历再次证明,中美两国人民完全可以跨越制度、文化、语言的差异,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希望中美青年“把中美友好传承下去,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贡献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筑和平、共促进步、共创繁荣”。

  …………

  越来越多人在思考,鼓岭情缘究竟蕴蓄了怎样的精神力量,何以跨越时空与国界而续,何以如此生生不息?11月25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2025鼓岭论坛,或许能够促使人们得到更深入的答案。

  回望鼓岭故事,让我们从1992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读到人民日报刊发的那篇《啊,鼓岭!》讲起。

  鼓岭之约,源自征文好故事

  见证并记录30多年前的鼓岭故事,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而言,是非常珍贵的经历。

  1992年初,那是我进入人民日报国际部工作的第二年,人民日报国际版接连4次刊发“海外记事”征文启事,为的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稿件源源而至。经过评选,15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和荣誉奖。《啊,鼓岭!》获得唯一的一等奖。

  文章开篇写道,把美国友人加德纳夫妇介绍给中国乃“良心上有一种需要”,“一位大学物理教授已去世两年,留下一堆关于中国的纪念物和终于没能实现的重返故园的遗憾……”

  究竟是什么样的遗憾,令作者深及“良心”以作?

  打开1992年4月8日的人民日报,第七版突出位置刊登的《啊,鼓岭!》,讲述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物理学教授密尔顿·加德纳心系福州鼓岭的不了之情,道出其夫人伊丽莎白·加德纳渴望为他圆梦的向往之念。

  “教授68岁从加州大学退休,直到去世,最大的心愿是回儿时的中国故园看上一看,怎奈其时中美尚未建交。以后中美关系好转,老人又不幸陷于瘫痪,并罹癌症……”《啊,鼓岭!》细述了加德纳教授无尽的眷恋,特别提及1986年2月,临近生命尽头的他还不时呻唤着“Kuliang,Kuliang”。

  文章催人泪下,见世事沧桑,更叹情怀难释。

  天天读人民日报,这是习近平同志长年养成的习惯。人民日报社王府井旧址阅报栏前,就是他驻足过的地方——“以前我经过那里,也会停一停,看看当天的报纸。”他曾同人民日报社的同志如是谈起自己年轻时的读报经历。

  1992年4月8日这一天,翻开报纸,习近平同志一下子就被《啊,鼓岭!》吸引住了。

  加德纳教授凄凄然抱憾而终,他的夫人苦苦望尽天涯路,不正是因为中美之间缺少能够帮助人民实现梦想的桥梁吗?!

  对于美国民众心底对华友好的质朴情感,习近平同志有着切身体会。1985年,他在担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期间,曾率团考察有“美国粮仓”之称的艾奥瓦州,同当地人民结下深厚友谊。加德纳教授对鼓岭童年生活的怀念,同艾奥瓦州老朋友对中国朋友的深情也是一样的。

  习近平同志放下报纸,当即让福州市有关部门给人民日报社打电话,了解作者的情况及地址,并决定邀请《啊,鼓岭!》主人公加德纳教授的夫人访问福州,请文章作者钟翰(笔名,本名刘中汉)陪同。

  加德纳夫人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表示将把《啊,鼓岭!》中写到的两只漆花瓶随身带来,送回故乡福州。

  鼓岭一下子出名了。为了把好故事呈现出来,1992年8月1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刊登了一组文章:一是题为《一篇征文发表的前前后后》的600多字编者按,记录了习近平同志发出邀请后引发的轰动效应;二是钟翰在征文颁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三是福建省委组织部离休老干部汤弘庆致钟翰的书信节选,详述鼓岭地理特征、人文风貌等。

  让我倍感光荣的是,受领导委派,我和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柯月霖老师全程报道加德纳夫人的福州之行。

  鼓岭圆梦,寄托真情铸佳话

  鼓岭故事,赓续延绵,缘于山水之间滋养的和睦与友谊。

  鼓岭位于福州市鼓山之北,曾是大批在华外国侨民的消夏之地。20世纪初,密尔顿·加德纳随全家来到中国,在鼓岭从牙牙学语到欢蹦乱跳,度过了10年快乐的童年时光。

  翻看1992年全年的人民日报,“鼓岭故事”可谓浓墨重彩——先后刊登5篇文章,总篇幅逾7000字。

  这些记录历史的文字,呈现真情实感,诠释友谊渊源。站在国际关系角度看,党中央机关报以如此规模报道鼓岭故事,足证中国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的态度,足证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割不断的情缘。

  1992年,从美国到福建还没有开通直飞航线。加德纳夫人的福州之行,往返都需要从北京中转。

  那是我第一次执行外事采访任务,点点滴滴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记忆。

  加德纳夫人和钟翰于8月18日从旧金山启程,8月19日下午抵达北京。

  初见的印象,是难忘的记忆。年届七旬的加德纳夫人身材高大,迈着稳健的步子款款而行,脸上始终露出慈爱的笑容,丝毫不见经历10多个小时飞行后的疲劳感。

  福州驻京办的同志热情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乘车,我们一起送加德纳夫人和钟翰到位于西直门附近的福州会馆(现名北京福州宾馆)下榻。

  抵京第二天,加德纳夫人看到4月8日人民日报原件,了解到《啊,鼓岭!》引起的热烈反响。她高兴地说,不仅要把报纸原件保存好,还要拿给美国所有的朋友看。

  她尤为兴奋地表示,收到习近平先生发出的邀请是自己莫大的荣幸,十分憧憬这次福州之行。

  8月21日12时30分,飞往福州的航班启程。

  准点抵达,下榻温泉大饭店。加德纳夫人一进房间,就看到以习近平同志名义赠送的一篮鲜花。桌上还有一封请柬,邀请加德纳夫人出席当晚6时30分举行的欢迎宴会,落款写着习近平同志的名字。

  加德纳夫人从箱子里取出那对承载着丈夫思乡之情的漆花瓶,端详了好一阵子,仿佛是在回忆丈夫每隔几年便为漆花瓶轻刷保护涂料的情景。一直被精心呵护的这对漆花瓶,3寸来高,胖身细颈,水榭亭台、枝叶花卉图案清晰可辨,几乎看不出岁月遗痕。

  她换上黄底印花套裙,搭配上首饰,郑重迎接此行的高光时刻。

  这是中美民间友好史册的闪亮一页。

  习近平同志对加德纳夫人应邀来访表示欢迎。他亲切地说,我们今日相见可谓有缘。福州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对外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几百年前中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就是从这里出发与外国缔结友谊的。鼓岭过去曾是外国友人避暑的别墅区,您的先生也是当时与这里有过交往的国际友人之一,我们十分珍视这样的国际联系。我感动的是,您先生在晚年时对福州、对鼓岭还有这样的眷恋和相思。我们也很自然地想到请您到这儿来,也代表您先生看看这令您先生终生想念的地方,并重叙友谊。

  加德纳夫人发自内心地表达感谢。她说,自己也很珍重这份友谊,要将此行点点滴滴的故事都分享给自己在英国和美国加州的朋友们。

  福州这边早已得知加德纳夫人决意把丈夫收藏的一对脱胎漆花瓶带回中国故乡,以安放其无尽的思念。为回应这番心意,习近平同志送给加德纳夫人一对具有20世纪90年代工艺特点的棕红脱胎漆花瓶,以作纪念。

  两对漆花瓶,承载着同样深厚的友好情谊,始终被中美两国人民深深铭记,牵住一份缘。

  席间,习近平同志亲切地向客人介绍福州特色菜。关于福州美食“佛跳墙”的传说,尤其令加德纳夫人惊奇。她啧啧赞叹,中餐奇妙,不仅有美味,而且有历史、有文化。

  讲到第二天行程,上鼓山,登鼓顶,在鼓岭别墅小住……加德纳夫人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频频点头。

  当时的鼓岭还没有开发成旅游区,得知能够见到刻有“鼓顶”二字的巨石,她更加神往。加德纳夫人不无期待地对我说:“石壁上的两个大字,该是密尔顿年幼时定睛看过、用手摸过的吧?”

  8月22日清早,向着梦中的鼓岭出发。

  谷翠山青,烟岚云岫。千年柳杉王、西式别墅,无论自然风光还是文化古迹,都深深吸引着加德纳夫人。

  “他们从福州请来厨师和服务员,运来炊具、餐具甚至一些家具,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那里过夜。”加德纳夫人在其游记中记录了这些周到安排。看得出来,为了让她体验到丈夫儿时在鼓岭生活的情境,接待组做了很多工作。加德纳夫人一直对此深怀感激。

  下午3时许,9位79岁至90岁的鼓岭村民同加德纳夫人围坐在一起,畅叙当年的轶闻趣事。普通话、福州话、英语,开心的笑声,交织在一起。

  老人们的述说,串起了加德纳教授童年时在鼓岭同中国小朋友们一起爬树、练口技、做游戏的美好图景。还有,孩子们坐在一起听中外老师讲课,大人们一起筹谋共同抵御台风……都是中外友好、和睦共生的故事。

  年届九旬的刘雪金老人提到有一户外国人姓“嘉”,加德纳夫人顿觉喜不自禁,因为这个“嘉”字正是加德纳家族“根”在中国的一个标志——19世纪末,密尔顿·加德纳的父亲带领全家在鼓岭居住时,登记的中文名字叫“嘉高美”。

  鼓岭寻梦,不仅思恋过往岁月静好,还看到有福之州的新面貌。加德纳夫人由衷感叹,无论时代怎样向前发展,福州人民面向世界的开放胸怀都没有变。她在游记中留下描述福州马尾的一笔:“它正被扩建成现代化港口,很多厂房已经建成,外国投资受到欢迎。”

  加德纳夫人临别福州时,习近平同志给她发来贺信——

  “中国有句古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您的这次访问虽然短暂,但从您身上以及您丈夫矢志不渝的眷恋之情,我们足以看到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天长地久。”

  “我相信,由《人民日报》刊登的钟翰先生的《啊,鼓岭!》一文引出的感人故事,将在福州以至更大范围内广为流传,将激励更多的人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继续做出努力。”

  1992年8月29日,我们一起来到首都机场为加德纳夫人送行。一如10余天前初相聚的亲切;不同的是,此时的彼此都是“老朋友”了!

  加德纳夫人离京前特意手书一段致福州人民的感言:“谢谢你们盛情款待。我感受到你们对我的伟大的友情和慈爱。我希望再回来。”

  我们都有一个信念:友好故事不会就此画上句号,更不可能戛然而止。

  不久后,加德纳夫人给我寄来她写的游记,还有她给我们拍的照片。她说,在美国,她邀请亲朋好友来家中聚会,讲述已经真正属于她自己的鼓岭记忆,她要把这份情谊永远传承下去。

  再后来,又听柯月霖说,加德纳夫人成为戴维斯当地颇有影响的新闻人物,当地新闻媒体专门约她撰写文章,介绍其亲历的鼓岭故事。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特邀她作为贵宾参加了国庆招待会;还组织了一场报告会,请她讲述中国之行的所见所闻。

  我也写下自己职业生涯中第一篇长篇通讯——《鼓岭情》,力求呈现故事全景。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海内外对鼓岭故事的关注再次升温。

  鼓岭情缘,绵绵延伸扣心弦

  时间明证,鼓岭故事所标志的中美民间友好经典,始终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应邀访美,在华盛顿出席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午宴上发表演讲时,深情讲述加德纳夫人完成丈夫遗愿重返鼓岭的故事——

  “我相信,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两国人民中间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坚实的民意基础。”

  “我希望两国有更多的各界人士共同加入到中美友好事业中来,顺势而为、乘风破浪,抓住机遇、加强交流,增进互信、深化合作,把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推向前进!”

  重情重义一席话,将世界的目光引向中国、引向福州,遥思鼓岭情缘绵绵延伸——19世纪末起始,20世纪末圆梦,21世纪初叶再迎高光时刻……友好情感积聚,友谊心声交融。

  “因为您的帮助,加德纳夫人得以走访丈夫幼时生活成长的小村庄,实现两人梦想。这个故事有力地说明美中人民之间的友谊可以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就像您对于这个普通美国家庭所展示出的慷慨和善意。”2012年3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时任校长琳达·卡塔希专门致函习近平同志,真切的话语,代表了来自美国人民的谢意和敬意。

  习近平同志复信琳达·卡塔希,遥念既往,期冀未来——

  “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感谢你介绍贵校情况并关心中美关系发展。加德纳教授曾在贵校工作并深受学校师生爱戴。你的来信让我再次回想起1992年伊丽莎白·加德纳夫人如愿参访‘鼓岭’的情景。”

  “人民之间的交往有助于中美两国增进了解和友谊。我希望贵校继续支持和推动中美人文交流,尤其是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中美友好事业发挥积极作用。”

  真挚的情感,深刻的道理,为人民友好事业乘势而上注入了源源不竭的正能量。

  鼓岭更加蜚声海内外,想去鼓岭寻梦圆梦的国际友人更多了。2012年9月25日至29日,10多位国际友人如愿成行,我也应邀参加全程采访。

  白发苍苍的加里·加德纳、李·加德纳两兄弟一起走到柱岗顶的别墅区,手中拿着祖父珍藏的家族相册,兴奋不已地将百年老照片同眼前景致一一对比。他们的祖父就是加德纳教授的长兄瑞·加德纳。

  “我们终于回家了!”加里·加德纳开心地告诉我,看到鼓岭的美丽风光和友好人民,他们立即明白叔公为何临终前还在喃喃絮念“Kuliang,Kuliang”。

  “加德纳家族的根在福州,所以1987年访问福州时,我们专门装了一罐白塔脚下的泥土带回美国作为纪念。”李·加德纳说。白塔就在福州协和医院旁边,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出生在这家医院。

  2012年9月27日,以千年柳杉王为背景的小广场上,中外人士欢聚在赞美友谊的演唱会现场。大屏幕上,迭现美丽迷人的鼓岭风光,还有那跨越20年的珍贵影像:加德纳夫人欣喜地踏上圆梦之旅,加德纳兄弟开心地握住鼓岭老人的手……国际友人们盛赞习近平同志访美时阐述的主张,纷纷表示愿在有生之年尽心竭力为友好事业多作贡献。

  这一次,我提笔写下《鼓岭缘》。沉浸其中记录鼓岭故事新一页,愈加深悟何谓不解之缘,坚信鼓岭故事还将继续下去。

  鼓岭故事,继往开来写新篇

  太平洋上风云变幻,而福州鼓岭风景尤好。中美民间友谊,就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不断续写的鼓岭故事,足证中国古语所言“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映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道理。

  近些年,鼓岭频频迎来访问中国的美国青年学生、美国艾奥瓦州的老朋友,还有由曾在鼓岭生活过的美国家族的后代、研究鼓岭文化的中外专家学者等构成的“鼓岭之友”。

  习近平主席向“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致贺信,称赞“鼓岭之友”和两国各界友好人士深入挖掘鼓岭历史,积极传播鼓岭文化,为加深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而不懈努力。习近平主席指出:“‘鼓岭之友’的经历再次证明,中美两国人民完全可以跨越制度、文化、语言的差异,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鼓岭故事,赓续延绵,留下一串串感人至深的共同记忆——

  林恩·柏龄先生,他的父亲柏龄威曾任教于福州私立协和职业学校。林恩16岁前在中国生活期间,每年都到鼓岭度夏。他拍摄了数百张鼓岭生活照片,为今天人们挖掘鼓岭往事、确定古厝地址,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参照。

  福益华医生,曾因为在鼓岭建起网球场而收获爱情,却并不图安逸生活,坚持在闽北偏僻的邵武办学、行医40年,为当地培养了多位药剂师。他留下“我热爱中国人民”的遗言,饱含深情厚意。

  穆蔼仁先生,名字被镌刻在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上。当年他带着在福州出生的儿子穆彼得来到鼓岭,就住在加德纳家族此前生活过的别墅。他曾参加飞虎队支援中国抗战,84岁时还坚持作为志愿者到武夷学院执教。最终,他的部分骨灰撒在闽江。子承父愿,穆彼得、穆言灵夫妇给两个女儿分别取名“爱中”“爱华”。

  年逾七旬的穆言灵女士是“鼓岭之友”团队的代表。自2016年开始,她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收集相关照片、文字资料及信函6000多件,其中照片近800张,还创建了鼓岭英文网站,并多次组织外国友人“寻梦鼓岭”活动。她在为2024鼓岭论坛录制的视频致辞中表示:“鼓岭不只是一座小镇,还代表着民间友谊的力量。回望鼓岭的过去,我们会发现许多充满联系与关怀的温情故事,纪念鼓岭故事,也是为了将它的精神传承发扬,这是一份和平、理解和善意的传承。”

  2023年出席“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是70多岁的李·加德纳第四次来福州。拄着手杖在鼓岭山道上缓缓行进的他,略显吃力。一如既往,他随身带着加德纳家族1889年至1922年的相册,那里装满了家族年谱和以往到访鼓岭的图文资料。不同的是,这次他决定把相册留在“故乡”,捐给鼓岭历史研究者,留给后来人。

  鼓岭故事越来越多,彰显传承友谊薪火之志、共创美好未来之愿。

  正如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朋友交谈、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重要演讲时所作精辟论述——

  “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我们始终寄希望于美国人民,希望两国人民友好下去”;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拉紧人民的纽带、增进人心的沟通,越需要更多的人站出来为中美关系鼓与呼”;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来共同完成。中美友好就是这样一项伟大事业”;

  …………

  大道至简。高瞻远瞩的主张,体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义,饱含人民情怀、顺应人民心愿,展现大国胸襟,指引光明未来。

  美国朋友们高度赞同这些主张。参加2024鼓岭论坛的美国嘉宾不约而同回忆起2023年11月15日的美好一页——习近平主席当天在旧金山出席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在宴会开始前专门会见了美国工商界及社会各界代表,以及飞虎队和史迪威将军后人,鼓岭、艾奥瓦州、华盛顿州等方面友好人士代表,同他们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感谢他们为促进中美人民友谊与了解作出的贡献,表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老朋友,相信中美人民友谊和两国关系将持续传承和发展。美国朋友们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重要演讲,每每讲起大厅内10多次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的场景,不仅倍感振奋,而且更深一步领悟两国关系发展根基所在、未来所向。

  人民日报不仅见证记录了鼓岭故事的起始和赓续,更不断挖掘、推广鼓岭情缘所展现的中美友好交往佳话。“要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佳话中找寻方向遵循、汲取精神力量,从鼓岭情缘的‘小故事’中携手走向中美民间友好交往的‘大未来’。”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在2024鼓岭论坛上讲起了从“鼓岭情”到“鼓岭缘”报道的故事。他说,鼓岭故事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引领推动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领袖风范,我们要传承鼓岭情缘,挖掘更多中美民间友好交流的感人故事,放大鼓岭效应,积极搭建有利于推动中美民间交流的平台桥梁。

  2024年,我成为鼓岭论坛的组织者,见证中美两国各界人士相聚人民日报社初心报告厅,畅叙友好的情意,期盼合作的未来。

  忆起两年前,我同“鼓岭之友”们在万国公益社前种植桂树,挥锹培土、提桶浇灌,每一个人、每一个动作,无不用心用情。葱翠的苗木逸散沁人心脾的清香,我的脑海中油然浮现1992年来自五洲四海的千篇“海外记事”征文稿件。那些文章记录的每一个中外友好故事,都是友谊的种子,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因一代又一代人精心播种、用心呵护,终成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开花结果,造福众生。

  思绪再穿越,眼见2023年爱华伴着母亲穆言灵、凯茜挽着祖母蒲光珠,一起漫步鼓岭老街,仔细聆听每一处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望到2024年来华访问的美国青年学生,参观浓缩鼓岭记忆的万国公益社,在播发“鼓岭情缘天长地久”主题海报的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前驻足点赞、打卡留念;闻听清华大学美国留学生裴安微在2024鼓岭论坛上表达合作之志——“我们年轻一代有信心在被认为是壁垒的地方架起桥梁”……

  这些年轻友人朝气蓬勃,如同鼓岭过去曾经拥抱过的那些年轻友人,心中激荡着跨越太平洋的“乡恋”。

  打开亲历鼓岭故事的记忆闸门,我更加深刻感受到,鼓岭故事,不仅有值得追溯的动人过往,而且必定有值得期待的美好未来。

  这就是鼓岭情缘,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作者为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人民日报国际部记者)

  


上一篇:抱歉暂无数据

推荐文章

推荐企业

更多>>

关于我们 | 团队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2025 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京ICP备202004167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681号